發佈於:2021-08-23
本週三(8月18日)應韓國洛桑雪珠林寺(Labsum Shedup Ling ) 的祈請,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尊者在達蘭薩拉的宮殿,通過網絡視訊與韓國為主的信眾給予〈慈悲與非暴力〉為主題的演講,隨後與網上觀眾進行了交流互動。
達賴喇嘛尊者指出:”在西藏傳播的佛教是由堪欽希瓦措即偉大的的印度佛教學者寂護論師”
“我尊重所有的宗教傳統。我們有不同的想法和哲學方法,適合不同追隨者的適應性。佛陀也根據他的聽眾的需要給予不同的解釋。然而,所有這些不同的傳統都強調了培養慈悲與愛、同情心和非暴力的重要性。
“歷史上有些人以宗教的名義打仗,甚至殺人,但這種行為現在已過時了。”世界上所有偉大的宗教傳統都在印度發揚光大,並習慣性地以最大的尊重看待對方。這種態度完全可以在世界其他地方採用。
達賴喇嘛尊者表示:”諸菩薩並不以水洗去不健康的行為,””他們也不以手消除眾生的痛苦,也不把自己的覺悟移植到別人身上。他們是通過傳授真理來解救眾生。
“諸佛首先產生菩提心的覺醒。在積累了功德和智慧之後,他們獲得了開悟,然後與眾生分享他們的經驗。正是在這個基礎上,佛陀說:'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你是否選擇參與佛法的實踐,掌握在你的手中。
尊者指出:”痛苦的根源是不守規矩的心,所以修行佛法是為了改造心。佛陀曾說過,慈悲的人通過多種方式引導眾生。由於眾生對事物的本質一無所知,所以他教給眾生空性,空性是和平的、不生不滅的。在我學習佛法和應用我所理解的內容的幾十年裡,我看到自己的轉變。
“通過訓練心智是可以克服逆境的。我們在道德實踐的基礎上培養專注力,然後用單點思維來研究事物的存在方式。培養洞察力的結果是,我們在道路上取得了進步。
“四聖諦“是佛法的基礎。當佛陀教導四聖諦時,他先解釋四諦的體性、作用。但從勝義上來說,雖然我們要知苦,但是勝義上苦是不存在的,雖然我們要斷集,從勝義上來說也無集可斷等等。這樣的解說正好表明了二諦。雖然我們要證滅,但從勝義上來說滅可證,雖然我們要修道,但勝義上無道可修。
而滅諦的細節在二轉法輪當中更細部地被提到,《心經》提出了對空性的四種層面的表達:「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法的實踐需要使用我們的意識和學習、思考和冥想的三重過程。這就是如何使自己的內心發生變化。如果你發了菩提心,即使是不利的環境也能轉化為有利的條件。同樣地,你今天認為是敵人的人,明天就可以成為你的朋友。
達賴喇嘛尊者進一步指出;”每天,當我醒來的時候,我都會喚起菩提心,重申我對空性的理解。
接著,達賴喇嘛尊者提到了《入中論》的三節關鍵經文,其中月稱菩薩( 這些謬誤是:阿賴耶識對空性的冥想吸收將是現象的破壞者;教導事物缺乏終極存在是錯誤的;事物的常規存在能夠經受住對事物本質的終極分析,以及像佛陀那樣說事物本身是空的,是站不住腳的。
此外,在隨後的問答環節中,在回答聽眾提出的一系列問題時,尊者同意人類正面臨著包括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等一些危機。儘管如此,尊者指出,作為人類,我們必須利用我們獨特的智慧,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有意義。
達賴喇尊者指出,自從離開西藏,成為難民後,他所面臨的各種困難實際上對他的佛法修行起到了建設性的作用。
接著,尊者還回答了一個關於孩子們應該如何應對對父母的憤怒的問題,尊者建議他們參考至今仍是最能代表佛陀精神的奠基之作,深遠影響著印度文化與西藏四大教派的寂天菩薩的經典著作
尊者指出,目標是培養一種輕鬆的心態。學習處理憤怒和培養善良是情緒衛生實踐的一部分。《西藏之頁》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