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2016-08-14

達賴喇嘛華語翻譯蔣揚仁欽介紹“世俗倫理”——第一部:什麼是世俗倫理? 


  

【西藏之聲2016年8月13日報導】西藏之聲在這次的訪談節目中邀請到了達賴喇嘛尊者的華語翻譯蔣揚仁欽,來為大家介紹尊者近年來非常重視的一個話題──“世俗倫理”。到底什麼是世俗倫理?為何一位世界和平導師會如此予以重視並不斷地進行宣導,我們就來聽聽蔣揚仁欽的介紹。

蔣揚仁欽首先向西藏之聲的聽眾和讀者們進行了簡短的自我介紹

蔣揚仁欽:我是1977年生,大概在12歲的時候,同達賴喇嘛尊者的另一位中文翻譯朗望紮西,一起來到印度薩蘭薩拉。我們兩個是第一批從臺灣來到印度辯經學院的學生,後來我們經過14至15年“五部大論”的學習,加上按照辯經學院的要求,到噶舉、薩迦與寧瑪派寺院學習辯論約6個月,然後在2004年取得了無分別大教授的學位“大阿闍黎”或“大教授師”的學位。

達賴喇嘛尊者私人辦公室中文組剛成立初期,我在那裡擔任員工約一年左右,後來搬到美國學習英文,因為尊者希望我學習英文。在美國我申請了哈佛大學文學院的南亞學系(South Asian Studies),博士學位讀了6年。2014年6月份搬回印北達蘭薩拉,在達賴喇嘛尊者旁邊服侍,擔任華語翻譯協助。

我是從1996年開始跟隨達賴喇嘛尊者到世界各地,擔任尊者的華語翻譯。 1996年這一世達賴喇嘛在洛杉磯第一次為華人講法,是林耿如居士組織的,現場有3000多人,當時我們有三位翻譯。從那時起至今我一直擔任尊者的華語翻譯工作,當然不只是我,還有其他人。

第一部分:什麼是世俗倫理?

達賴喇嘛尊者在世界各地參訪或弘法時,在各種場合都會提到“Secular Ethics”“世俗倫理”一詞。長年在尊者身旁擔任華語翻譯的蔣揚仁欽表示,尊者早在九十年代初就已經有了這一構想。

蔣揚仁欽:大約在1999年達賴喇嘛尊者的著作《新千禧年的道德觀》(Ethics for New Millennium)一書出版,這本書裡明顯有講到“世俗倫理”。此書出版大概用到5至6年,以此推算,1993年或1994年開始尊者已經在宣導世俗倫理的道德觀,至於人類的一體性,尊者更早前已經提出。

達賴喇嘛提出的“世俗倫理”到底是在指什麼?

蔣揚仁欽: 世俗倫理一詞來自英文Secular Ethics直接翻譯,Secular Ethics本身就有不同解說,在歐美就有排斥宗教、跟宗教徹底撇開關係的意思。在印度,憲法是以Secular為主的憲法,這裡Secular不是撇清關係的意思,而是不以某個宗教為主或不以宗教為主要的依據所限定的憲法,所以它是尊重所有的宗教,包容所有宗教的情況下,所制定的憲法。

達賴喇嘛尊者主要採用印度的Secular憲法的依據,來解讀Secular這一詞彙。今天人們將Secular翻譯為世俗,而世俗這一詞彙具有通常的意思、世間俗用的意思,還有非宗教的意思。我想非宗教的“非”並非是排斥,更主要的是並非是以宗教為主要依據所推動的倫理觀或倫理的道德觀,這一道德觀稱為世俗倫理,尊者是這樣解讀的。

近年來我們看到宗教暴力事件在世界各地頻頻發生,尤其是當下ISIS等極端組織在敘利亞製造的殺戮,也有人因受他們蠱惑而在歐美亞各國發動恐怖襲擊。尊者所提的“世俗倫理”是否適用於這類宗教極端份子?

蔣揚仁欽:當然如果你已經擁有這種極端思想,那是相當困難的,但是我覺得達賴喇嘛尊者的長遠目標,是讓所有人在接受教育的同時,能夠將世俗倫理的概念灌輸到他們的頭腦裡面,讓他們從小在這樣一個有世俗倫理的環境、在這樣一個概念下長大,才能避免將來發生這種極端思想的危險。

既然你已經是恐怖份子或激進派份子,已經有點根深蒂固,這時候想要改變,我想很困難。但是我們想的是未來,因為現在世界有很多人為的問題,就像您剛剛所說的以宗教為藉口,造成相互間的殺戮,這種血腥暴力的行為。尊者時常強調,這些人為的問題,透過祈禱、祈求上帝或世間造物主或佛陀是沒有用的,我們再怎麼祈願,對受害者、對所發生的事件表達慰問而已,但是不能解決問題。我們要知道問題的根本來自哪裡,而問題的根本來自於不懂得體諒別人、沒有同情心,以及因為自我的主見、自我的偏見,寧可放棄同情心與慈悲心的價值。

所以透過世俗倫理讓世人們從小就知道同情心是多麼重要、慈悲心是多麼重要,不是說為了別人,哪怕是為了自己的健康,為了自己心靈的幸福,身體的健康,我們都需要慈悲心。透過一段有系統的教育,讓他們來知道世俗倫理其實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成長之後,我覺得將恐怖份子、激進派的問題會減少到最低。

但是這是長久的將來,我們必須要有系統的介紹這個世俗倫理怎麼推廣。而且世俗倫理不是以某個宗教為主要的依據,可以遍及所有70億人口。尊者常說,這70億人口裡面,有10億人口是沒有宗教信仰的,其實尊者所說並不是無根據的,2012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在他們的報告“The Global Religious Landscape”裡面說道,全世界有10 億人口沒有宗教信仰,其中65%來自中國大陸。

尊者所想的是哪怕沒有宗教信仰的這10億人,他們也需要幸福。幸福不是來自於等待,不是來自於祈禱,因為痛苦來自於內心不調服、容易生氣、容易貪心、過分的貪婪、過分的嗔恨所造成的痛苦,所以如果你想要幸福,必須將痛苦的因素抓到之後減少。

尊者所講的世俗倫理並不是依據哪一個宗教,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知道同情心與慈悲心的價值觀,從內心裡面建立慈悲心與同情心,讓自己不要過分的貪婪,讓自己不要過分的嗔恨,而是把握自己的幸福。所以哪怕這10億人、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們也需要幸福,所以我覺得世俗倫理是有希望在世界每個角落普及的一套倫理。而倫理就是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自我約束。要在某種自我約束下,我們人類才能在自由環境裡面活得快樂。

對於已經在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中,獲得道德觀念、行為約束力的人士,還需不需要去關注世俗倫理?

蔣揚仁欽:雖然我們是佛教徒,可是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人成為佛教徒。當我們遇到非佛教徒的朋友時,因為世俗倫理這套道德觀非常重要,它能夠為全世界解決人為問題最主要的基礎。當我們遇到非佛教徒朋友時,我們是不是需要有一套非佛教的方法跟他們介紹, 什麼是道德觀,如何自我約束、如何保持內心的寧靜。需要透過一個道德觀或倫理的方式,來讓自己的內心更寧靜的安樂。

所以我們需要有一套適用於他們的講法,不然我們說佛陀講過“因果絲毫不爽”,問題對方都不信佛了,你還說這些,他根本不能接受。

達賴喇嘛尊者自己作為一名佛教領袖,為什麼不以佛教理念來教化別人向善?

蔣揚仁欽:因為達賴喇嘛尊者時常在歐美國家訪問,會遇到各界人士,當然很多都是非佛教徒。但是尊者所想的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為因素造成的災難,尊者認為這些人為的因素最主要的來自於缺乏同情心與慈悲心,缺乏看到人類的價值,缺乏人類一體性這些概念。這些倫理,像人類一體性與同理心等等,這些善心,我們應該透過科學佐證的方式,還有感受經驗的方式,以及自己的一個普及嘗試的方式,透過這三種的方式,來去證實它。

什麼叫科學佐證的方式?舉個例子,尊者時常說我們人類的本性是善良的。當然儒學裡面也有講到“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只說性本善而已,我們不知道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但是尊者所推廣的世俗倫理,它是奠定在三種基礎之上。第一,科學佐證,科學家是如何去研究出,為什麼人類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們將還不能講話的小孩子放在一塊,讓他們看兩部不同的卡通影片,一部卡通影片的內容,是裡面有一些小孩子和睦相處,互相幫助等等,這些參與測試的小孩子看到這類卡通片時非常的歡喜,面帶微笑。之後給他們看另一部卡通片,內容為小孩子間互相鬥爭、欺負等等,正在看卡通片的孩子們不想要去看,甚至想要逃開播放現場。所以從還不能講話的小孩子的自然反應裡面,我們可以知道人類是需要愛和被愛的,從這一點已經證實人類天性是善良的,這個叫科學佐證。

第二點,從感受經驗來講,像我們愛他人的話,感覺他人在受益,但實際上從自己的感受來講他人是否受益是另外一回事,可是你從心裡面產生的溫暖的感覺,你想要伸出雙手援助他人的時候,你的內心裡面要有一定的自信與勇氣,那種溫暖的感覺產生之後,你才會去幫助他人,其實真正直接受益的是自己,這就叫透過感受經驗的方式,知道修習慈悲心,修習愛心會不會幫助到他人不一定,但是至少直接受益的是自己。透過這樣的感受經驗或覺受的方式來去證實。

第三,社會常識,就像一個生氣的人與不會生氣的人兩個作比較之後,我們可以知道生氣的人活得比較痛苦,反之不會生氣的人活得比較快樂。

透過這三種的條件下,我們來制定一套倫理,而不是說你必須要做什麼,或者你不能做什麼,好像下命令式的。尊者所講的世俗倫理是基於如果你做了這個事情有什麼好處或壞處,你不做這個事情有好什麼好處或壞處,透過利害辨別,自我地去接受。像中國傳統的教育來講,有點像一言堂,“你不能這麼想,你不能這麼做”,但不跟你講背後的理由,只是給你下達命令而已。

但是尊者所說的世俗倫理,該做和不該做不是說用命令式的方式限制,而是講解其背後的原因。科學佐證、感受經驗,以及社會常識,透過這三種方式,來去說服自己,慢慢給予學生們教育,讓他們具備辨別能力。

我覺得這一套倫理對佛教也是有幫助,因為我們佛教徒很容易因為佛說不可,我們就不做了,我們根本不去想其背後的理由是什麼。但是透過世俗倫理的系統推廣,讓我們佛教徒可以反思,不是因為佛陀說了我們必須無條件執行,我們應該去知道佛為什麼這麼說,背後的理由是什麼,所以對佛教徒也是有幫助的。

尊者在多個場合提到中國有約四億佛教徒、佛教對中國的重要性等等;中共領導習近平也在幾個公開場合提到過相似的觀點,並肯定了中國儒家思想與佛教觀念交流融合,對中國文化復興所起到的重要性,這裡提到的儒家思想同世俗倫理有什麼關係?

蔣揚仁欽:儒家思想最主要的是引經據論,孔子說什麼,孟子說什麼,這些都是先賢們所說的話,我們必須要無條件接受,類似于佛教徒因為佛陀說了,你不應該這麼做,你應該怎麼做等等。同樣我剛剛所說的,我們不會去思考它背後的理由是什麼。

世俗倫理是去激發人類的智慧,第一它不會馬上命令你該怎麼做,或者不該怎麼做,它是提出不該做背後的理由。它以科學的佐證、個人經驗或社會常識,來去判斷行為帶來的利害關係,跟傳統的儒家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差別。

第二,畢竟儒家思想的推廣,跟儒家思想有關倫理的推廣,或道德觀的推廣,只適合有儒家文化背景的人。對西方歐美國家來講,我們要強迫人家去接受儒家的文化背景有點困難,所以要去推廣也有很多的障礙,想要將中國五千年來的儒家思想道德觀,普及全世界,我覺得以實事求是的角度來講,確實有困難,因為我們沒有辦法讓這世界70億人口承認中華文化,擁有中華文化背景,這很困難。

如果你真的想要去福利這70億人口,必須要很客觀地找出適合這70億人類的方法,不應該有任何個別宗教背景,或者民族文化背景,你必須要將這些因素撇開之後,設定一套世俗倫理的推廣方式,這樣一個體制,才有辦法普及這70億人口,福利於70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