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2022-09-09

自由之家報告:北京擴大對全球媒體影響力 臺灣最受其害


自由之家報告:北京擴大對全球媒體影響力 臺灣最受其害

  

新華社在紐約時代廣場打廣告(法新社圖片)


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發表有關《北京的全球媒體影響力》研究報告發現,中國共產黨及其代理人正加速開展一場影響全球媒體和新聞受衆的運動,騷擾、恐嚇媒體和記者,以及要求媒體和記者刪稿,壓制批評中國的報道;其中,北京對臺灣的影響情況最爲嚴重。

利用臺媒漂白罪行?七五事件13週年 中方高調招待臺媒訪新疆

CGTN英國復播? 保護衛士: 誇大宣傳誤導外界

中國官媒CGTN招募外國網紅做大外宣

3萬臺灣人上街反紅色媒體 要求政府撤照

自由之家發現,中國政府在過去3年,積極擴展其對媒體的影響力。報告研究30個國家和地區的情況,發現超過一半都以“高”和“很高”形容中國對媒體的影響力,臺灣更是受影響最嚴重的案例,但它也做出了最有力的回應。

報告認爲,民主國家在應對中共的媒體影響力方面,出現驚人不平衡的問題。

報告形容,中國共產黨和其代理人,正加速開展一場影響全球媒體和新聞受衆的運動,在過去3年更爲積極。中國外交官和官媒,除了投入大量資源做大外宣工作,通過抖音和微信官方帳號,影響中國境外的僑民、新聞媒體或政界人士所接收的信息,也購買外國新聞媒體的股份和向外國出口審查技術等,提升其影響力。當遇到中國政府不喜歡的新聞或觀點,會使用不同的方法騷擾和恐嚇媒體和記者,例如實施經濟壓力和網絡欺凌,直接要求他們刪去或撤回相關內容,壓制對中國的批評報道。

報告還指出,雖然中國官員沒有代表在臺灣,臺灣社會也有強烈反對中共宣傳的聲音,但北京仍可通過看似像新聞報道的宣傳內容,舉辦論壇和提供補貼等方式,影響媒體內容。同時,報告還發現,北京會以警告和鼓勵媒體審查,減少媒體發表對中國不利的報道。在疫情和臺灣選舉期間,中國會直接在不同的社交平臺,例如臉書、推特或油管等,製作新聞來源,讓媒體跟進和報道,推動大外宣。 


 2019 年 6 月 23 日,臺灣“反紅色媒體”總統府前集會。(法新社) 


 中國如何洗腦海外華人與華文媒體

原《南方都市報》和《新京報》創始人程益中表示,報告描述中國政府如何影響全球媒體的情況準確。他表示,中國政府早在2003年開始,已積極對外開展大外宣工作,通過北京能掌控的媒體,向海外華人受衆洗腦,配合說好中國故事。

程益中:“以前還是官方牽頭的,現在是簡體中文圈及中國大陸話語體系的所有人,包括在歐洲、美國、澳大利亞和東南亞一些會報道中國的媒體,很多都驚歎中國鼓吹的經濟奇蹟和所謂的中國模式,以及中國崛起等假象,在自覺和不自覺下,都變成爲中共歌功頌德的傳播,也可以說是中共的成功洗腦。”

熟悉中國國情的資深傳媒人程翔表示,中國政府和及代理人,也會藉助海外的英文媒體,協助配合大外宣工作,以改變外國受衆對中國的觀感。程翔曾是新加坡英文報刊《海峽時報》駐香港特派員。

另外,程翔說,中國政府利用對媒體的影響力,影響西方社會,特別是商界和學術界的意識形態,配合中國的論調,增加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支持度。

程翔:“對中國的好處有好多了,比如說,前幾年國際社會在辯論所謂‘中國模式’,研究‘中國模式’是不是比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更優越,是否要向中國學習,都是中國在對外宣傳上,對中國有利的效果,會讓國際上有更多認同中國這種模式、意識形態和辦事方式。最讓人憂慮的是,在西方對中國的綏靖主義非常強烈,現在與美國關係變差後,有一大批在商界和學術界的人,給他們(中國)擦皮鞋,幫他們圓謊言。”

程翔指出,宣傳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視的工作之一,已故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就已表明,要設立全球新聞中心,讓全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顯示中國對西方的大外宣工作,已持續多年,滲透的範圍不止媒體,學術界和商界都有,只是因爲近年中國的國力增強,能在大外宣投放更多資源,才讓西方社會有所醒覺。

臺灣早發現北京影響力 仍難阻擋分化滲透

“自由之家”的研究報告顯示,臺灣民間社會比西方更早察覺和警惕北京對媒體的滲透和影響力,但臺灣媒體仍是在研究對象當中,最受中國影響的案例。爲這次研究擔任顧問的臺灣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黃兆年表示,要從媒體操作和影響的效果,分析中國對臺灣媒體的影響力。他表示,北京透過經濟力量,例如親中商人對媒體的併購和買廣告等方法,操控臺灣傳媒已持續多年,影響至今,仍然存在。

黃兆年:“雖然媒體的購案數量,沒有如2008年,乃至2010年代中期那麼多,但既有親中臺商對臺灣媒體的併購,已成事實,在這個基礎上,北京持續對這類親中臺商做補貼,也可以持續利用這個財務槓桿,透過親中臺商掌握對臺灣媒體的影響,會影響到臺灣媒體運作和媒體報道的內容。”

黃兆年提到,中國利用對臺灣媒體的影響,沒有達到提高民衆對中國好感的效果,但北京輸出的資訊,進入臺灣不同羣組時所引發的爭議,顯示北京影響力能達到分化臺灣社會的結果。

黃兆年:“如果中國的目標,是要透過軟實力提高臺灣人對中國的好感,基本上是沒有達到這種影響,或影響非常有限。可是中國對資訊操作的過程當中,偏差的資訊進到臺灣的網路環境,會產生分化的情況,讓臺灣社會在政治光譜變得更極化,更矛盾和衝突,這對臺灣民主的討論和民主的決策品質,都有很大的影響。"

不過,黃兆年也提醒,在疫情後時代,中國除了用傳統手法影響臺灣社會,近年也有增加針對互聯網和虛擬世界的大外宣工作,例如爲一些年輕人喜歡的網紅和藝人,提供贊助和業配,以及培訓和鼓勵其與親中團體合作等方式,增加其軟實力對社會的影響。(記者:陳子非 責編:許書婷 陳美華 鄭崇生 網編: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