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2021-10-01
梅兆贊是中國歷史問題學者,後成為一名記者,對西藏有著格外濃厚的興趣。他的採訪對象包括流亡的達賴喇嘛,兩人後來成為朋友。 IAN CUMMING / OHHDL
將一名歷史學家的專業背景融入數十年有關中國寫作中,尤以在1989年天安門廣場鎮壓期間作為倫敦《觀察家報》(The Observer)的記者以及《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長期撰稿人為人所知的梅兆贊(Jonathan Mirsky),於9月5日在倫敦的家中去世,享年88歲。
他的好友、英國前外交官蓋思德(Roger Garside)證實了他去世的消息。
1972年首次訪問中國的時候,梅兆贊還是達特茅斯學院的中國語言及歷史教授。他是一名激烈的反戰活動人士,並自稱「毛粉」,當時是隨關心亞洲學者委員會(Committee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訪華團前往中國,那是一個致力於結束越南戰爭的激進聯盟。
那時的中國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的動盪之中,但國外很少有人了解毛澤東發動的這場動亂的整體規模。抵達中國南部省份廣東後不久,訪問團就被帶去見一個「典型的中國工人家庭」。會面給梅兆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戶人家似乎很富裕,家裡布置得不錯。接待的人告訴訪華團,犯罪是不存在的。
第二天早上,梅兆贊在附近散步時,碰見了來自那個「典型」家庭的父親。他邀請普通話流利的梅兆贊到他真正的家裡去——一間破舊的寓所,並解釋說,事實上,他們頭天去的是中國當局專門安排給「外國友人」參觀的公寓。這名男子還解釋說,犯罪行為其實並不少見。
「我回到酒店,所見所聞讓我震驚不已,」梅兆贊在2012年出版的《我的第一次中國行:學者、外交官和記者反思他們與中國的第一次邂逅》(My First Trip to China: Scholars, Diplomats and Journalists
Reflect on Their First Encounters With China)一書中回憶道。之後,梅兆贊寫道,他開始「對每一個地點、每一次介紹、應該如何理解每件事的說法都持懷疑態度」。
在短短48小時裡,梅兆贊就從「毛粉」變成了一個幻想破滅的懷疑論者,這也預示著美國左傾知識分子對中國共產黨政府的看法將發生類似的轉變。
「他對極權獨裁的弊病有著敏銳的洞察,」最近出版了《中國政變:邁向自由的大躍進》(China
Coup: The Great Leap to Freedom, 2021)一書的蓋思德說。「他開始譴責毛政權的惡行的時候,這種譴責還遠沒有成為一種時髦。」
甚至後來從學術界進入新聞界,梅兆贊也堅守著這種懷疑的立場。
作為《觀察家報》的駐華記者,1989年6月4日凌晨,他就在天安門廣場,當時人民解放軍接到政府命令,對和平抗議者進行血腥鎮壓。凌晨3點左右,梅兆贊在離開現場準備提交一份關於鎮壓的報導時,遇到了一群武裝警察。他們發現他是記者後,對他大打出手,導致他的左臂骨折,數顆牙齒脫落。